公元16世纪初,无疑是大明王朝的多事之秋。由于经济凋敝和权贵懒政,此起彼伏的叛乱席卷全国各地。其中就包括发生在巴蜀、汉中与湖广的盐工起义。
于是,陕西巡抚的蓝章奉命进剿。虽摸鱼数年而建树不多,却在事态平息后获得封赏。而且留下一副《蓝章战功图》传世至今,成为我们了解中期明军武备的重要参考。
《蓝章战功图》全貌
展开剩余84%由于叛贼主力盘踞汉中,画卷中有4/5的面积被群山占据,只留幽静小道可供兵马曲折前行。最右侧的高大城楼应为汉中首府,位于秦岭的南侧平原,算是比较精准、传神的环境描绘。我们甚至能在底部位置,看到出城送行的文官、士大夫,乃至招手道别的军属代表。
出城送行的汉中文官队伍
尤其是后者,头戴帽子非中原风格,可能是隶属卫所的蒙古人或回回。根据朱元璋时代留下的政策,他们多为专业骑兵,与本地步军相邻驻扎,享有略高待遇标准。在整个15世纪,都活跃于平定各类事件的征程中,到16世纪中期才彻底凋零。
戴中亚款式帽子的送行者
如果总览整幅画卷,读者就不难发现图中大部分成员都是骑兵。尽管在传统认知中,正统王朝总是靠步兵队伍打天下,骑兵则因为各种限制而屈居从属地位。但从许多明朝时期的画作来看,只占极少比例的骑兵往往被用来扛大梁。需知,在每个卫所额定的5600兵丁中,合格骑手数量不过10%左右。
画中大部分人物都是骑兵
在装备方面,这些骑兵大体上延续前朝风格,举手投足间都富含蒙古元素。例如马上专用的筋角复合弓,穿透力加强的长杆箭矢,以及单手使用的细长腰刀。可能是因为经费有限,他们没有佩戴金属头盔,基本都以草原式毡帽平替。另有相当比例的骑手缺乏护甲,不像精锐分队那般拥有轻便布面甲。
西北地区的明朝骑兵几乎完全延续蒙古风格
至于画卷中占比很低的步兵,外观风格与骑兵同僚们相差不多。特别是那些使用长矛与长刀的重装单位,一样只有毡帽+布面甲的标准配置。其次是只披甲的少量火铳手,以及完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弓箭手。显然在当时的将官看来,为士卒性命耗费太多资源有些得不偿失。
画中的披甲火铳手和轻装弓箭手
此外,读者还能从画面中找到不穿戴盔甲的刀盾步兵。他们手中的圆盾直径可达1米,完全可以遮蔽侧身的大部分区域。考虑到元朝前的东亚地区并不流行该样式,想必又是舶来品完成本土化后的结晶。因为需要站在队伍最前排承受压力,这类人的身手往往是军中翘楚。
画中的披甲长矛兵和刀盾手
虽然这张战功图里的步兵人物偏少,还是能大体还原出经典的编制比例。根据朱元璋时代留下的传统,每个百人队中有6成士卒专职近战,余下4成为负责掩护的远程轻步兵。其中,长矛使用者人数最多,火铳与藤牌手比例最小。
在军官催促下过桥的长矛步兵
大约从1450年代起,原本不吃香的长柄刀开始流行,作用类似于唐宋两朝的精锐敢死队。反过来也说明训练水准日益下降,无法在高强度环境下保持阵列严密,必须用少数精锐来压阵。
画中的披甲长刀手
当然,我们也难以从画卷中寻觅炮兵等工程单位。这倒不是说缺乏用途。毕竟,历史上的这场盐工起义曾波及三省,不乏占据某些城池或山头阵地。但糟糕的经济条件,以及保守内敛的制服氛围,让中期明军缺乏相关技能。此类情况获得改善,还要等20年后的弗朗机炮全面普及。
列队送行的官员和士大夫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这支军统帅的蓝章非纯正文人,而是自带儒将风骨的多面手。他曾组织幕僚撰写兵书《八阵合变图说》,成为明朝中前期比较少见的速成军事手册。
蓝章麾下幕僚编写的《八阵合变图说》
奈何内容单调、缺乏专业深度,又夹杂某些迷信内容,仅仅半个世纪后就被更加实用的《效绩新书》、《登坛必究》取代。以至于很多后世爱好者,都不清楚还有这么一本著作存在。
传说中由诸葛亮留下的八阵图
总的来说,《蓝章战功图》是一副相当优秀的传统画作。对历史迷或军事爱好者而言,更是不可多得的学习参考材料。至于能否透过艺术现象,觉察出存留于笔墨间的真实本质,则更像是一个心理层面大于理解水平的难题......
发布于:上海市旗开网-炒股指杠杆平台-正规的股票平台-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